•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设为首页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官方微信
    友久设计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wwwu179com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专业discuz模板开发尽在 “友久设计”
  • 中国政法大学BBS-法大律师楼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大发布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5 07:4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公布了《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6)》。2016年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是怎样的?赶快看看吧!



    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6年我校整体就业状况

    2016届共有毕业生3833人,其中本科生1935人(包含第二学士学位91人);研究生189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746人,博士研究生152人)。依据教育部统计标准,截止到10月31日,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95.77%,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95.40%;硕士研究生就业落实率为95.99%;博士研究生就业落实率为98.0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就业落实率均达到100%,社会学院、国际儒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落实率达到100%。中欧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证据科学研究院、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人权研究院、民商经济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比较法学研究院10个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就业落实率都达到100%。就业基数较大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就业落实率为99.06%,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就业落实率为100.00%。

    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共1247人,深造率为32.53%,其中本科生深造率为58.55%。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留学18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66%,有54名毕业生赴2016-2017《泰晤士报》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等校攻读研究生。

    共有365人选择到律师事务所工作,根据著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发布的《2016亚太法律指南》中国地区中资律所的排名情况,有138名同学到金杜律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大成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盈科律师事务所等各领域内的第一等律所工作。

    共有761人到党政机关工作,其中司法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共433人,占56.90%。毕业生自主创业17人。




    共617人选择到基层单位工作,其中本科毕业生205人,毕业研究生412人,奔赴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部分同学选择到基层法检系统工作。有233名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其中,刑事司法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三名毕业生主动申请到新疆、西藏乡镇基层就业。


    求职状况分析、用人单位及评价

    (一)毕业生求职状况分析1.影响求职意向的客观因素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期间,决定就业去向最主要三个原因依次是:工作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及发展前景、单位的性质和规模。接下来重要性依次为:自身的兴趣爱好、工作的稳定性、家人的意愿或与家庭有关的因素、专业对口,以及就业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影响毕业生求职意向的客观因素)

    2.毕业生求职期间,对专业契合度的要求调研结果显示,有83.22%的毕业生在求职期间希望找到与所学专业契合或沾边的工作。仅有16.78%的毕业生对专业契合度不作要求。

    (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契合度)

    3.求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找到工作的决定因素中,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和能力尤为重要,学历及在校期间的努力、工作实践经验等个人能力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落实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4.薪酬状况(1)初次就业时的薪酬
    对比数据得知,2000元以下的人数在不断减少,2000~4999元、5000~7999元、8000元以上的比率都在提高,说明法大毕业生入职起薪在逐步提高。


    (2)目前薪酬水平
    从总体上,法大毕业生当前薪酬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入职时间不同,更早的毕业年级有更多月薪10000元以上的毕业生。



    (二)用人单位评价1.能力和综合评价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能力和综合评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讲满意度较高,满意、比较满意所占比率在88.1%到97.62%之间。无用人单位选择比较不满意或不满意。相对而言,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外语能力稍需加强。


    (毕业生能力和综合评价满意度)

    2.实际工作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实际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比较满意所占比率大多为100%。无用人单位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毕业生实际工作满意度)

    3.职业素养满意度用人单位对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大多很满意,选择很满意、满意的比率均到达100%。无用人单位选择一般、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二)用人单位评价)

    (三)校友评价1.当前工作状况满意度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总体来讲,法大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不满意度在下降,总体满意度在上升。

    (毕业生对自己的当前工作状况满意度)

    2.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契合度数据显示,69.52%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契合或比较契合,有8.33%的人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契合。

    (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契合度)

    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

    2016年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各有关单位和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扎实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保持基本稳定, 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成效,完成学校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健全机制,加强领导,保障到位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学校实施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明确导师、专业教师、院(系)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职责,形成学校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总结2015年工作、全面部署2016年就业创业工作,学校召开2016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各学院院长或分党委书记以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校长黄进、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常保国提出工作要求并做重要讲话。

    2.创新工作机制,增大投入保障。学校于2016年5月依托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成立创业学院,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整体规划及重大决定的协调和落实,分管校领导兼任院长。学校继续将50万元列入预算作为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并增加创业指导人员编制及相应科级领导职数;整合资源,在学生活动中心设立300余平米的学生创业工作专用场地,建设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厅、众创空间;加强协作,与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企业合作共建法大学生创业园等。

    (二)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引导学生创业实践
    (1)制定实施《中国政法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了落实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学校于2015年11月通过实施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合改革方案,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
    (2)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加强多学科之间跨域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融合与创新,打造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于2015年12月批准设立跨学科教研室“创新创业教研室”、“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分别予以3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6年9月面向本科生新开设4门创新创业类课程(8学分)。
    (3)贯彻落实国家及北京市有关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对大学生创业予以一定鼓励。学校教务部门还建立创新论坛与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学分挂钩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论坛/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年会等”的衔接机制,构建校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完整流程与体系。

    2.加强创业指导,助力大学生创业
    (1)营造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继续指导KAB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专题讲座及创业沙龙,向在校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常识,为有意愿创业实践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2)宣传创业典型,引导学生实践。学校注重创业典型的宣传,先后通过“创业先锋”系列报道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就业典型和优秀创业团队,并印制大学生创业宣传手册(材料)及大学生创业案例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创业。
    (3)发挥社会资源促进作用。学校积极联系社会资源,聘请北京科建集团董事长申永亮先生等一批成功创业人士作为学生创业导师,深入团队,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创业。

    3.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服务
    以品牌活动、大赛为抓手,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学校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创业大赛、“我来当老板”自主销售体验日、职业教练计划、职场体验日、创业训练营、创新论坛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截止到今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大赛连续举办七届,累计有430余个创业团队报名参赛,参与学生人数超过1200余人;学校还通过创业大赛等平台共计评审了400余个创意创业项目,产生了84个国家级和34个校级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其中18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选“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获得110万元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支持。2016年,在“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我校获得2项金奖,7项铜奖;十个优秀创业项目入驻法大学生创业园。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近两年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64人,带动就业人数180余人。

    (三)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1.加强政策宣传,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就业。学校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和网上咨询周以及日常咨询等方式,让毕业生了解、知晓国家和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政策。学校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在原有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的基础上,今年专门曾设10万元专项基金,对赴西藏、新疆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2016年我校有233名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刑事司法学院刘岩等三名毕业生主动申请到新疆南疆、西藏乡镇基层就业。武装部、学工部从5月开始,先后通过新闻网专题、公告、群发短信、政策宣讲会等方式开展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动员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2.强化指导、精准推送,健全服务体系。学校以项目化、品牌化为工作抓手,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宣讲及“一对一”就业咨询,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为帮助毕业生提升求职技能,学校还举办了包括求职经验交流、模拟面试、简历辅导、职场体验、校园招聘等内容的系列指导活动,并将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教练计划和简历大赛等就业创业指导品牌活动穿插其中。学校今年先后举办第七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八届研究生职场面试挑战赛、第七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累计4000余人参加。

    3.加强协作,拓宽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在继续加强同政法部门、知名律所、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合作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外,今年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开展合作,开拓重点领域就业渠道;继续重点关注各地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和企业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充分就业机会。为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今年4月,学校推荐、国际法学院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前外交官、卫生部原外事司司长宋允孚先生到校举办国际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4.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从2015年开始,学校注重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由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内容更新,并及时发布最新创业政策及交流资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就业创业信息网、法大就业、法大创业等微信订阅号、手机客户端等平台,根据毕业生需求,将他们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岗位相对接,实现供需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

    (四)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工作1.精准指导,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求职能力。专门举办2016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公务员模拟面试辅导活动、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会、司法考试经验交流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会等,并对进入公务员面试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等,从而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从面试礼仪、解题技巧、心理调节、答题技巧、面试准备等方面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2.重点帮扶,解决实际问题。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就业,学校为他们发放就业专项补助19.4万元。此外,学校为2016年3717名应届毕业生每人发放100元就业求职补助,共计发放37.17万元。

    (五)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特色突出、取得进展民商经济法学院突出三个“一”工作特色,即: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套全面细致的工作制度,连续两年开展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调查,积极反馈人才培养工作;国际法学院结合涉外法学实验班人才培养实际、多渠道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实现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刑事司法学院建立学生就业全程化指导机制、引导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突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关注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发展,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效果明显;商学院结合本院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加强创业导师队伍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以实习为契机锻炼人才、以品牌为依托推荐人才的就业工作新机制,积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政法专业毕业生提供难得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和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客观上急需高素质政法人才,为政法专业毕业生施展才能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从一个时期和阶段来看,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长期向好。

    (二)“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为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双一流”建设势将推动我校进一步丰富办学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具体措施,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自主创业工作。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极大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三)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背景下,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国家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学校积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政法专业毕业生而言,同样需要抓住全球化的机遇,转变择业观念,积极迎接挑战,,就业结构和就业地域更趋合理,更高质量就业。

    (四)就业选择多元化更趋明显,就业压力依旧存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届增加30万人,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法学类等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困难家庭毕业生等就业压力仍比较突出,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数据表明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73%的毕业生就业首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地域选择仍显集中;68%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首选单位仍然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首选民营企业比例较往年有一定上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毕业生实行趋严的落户政策,将继续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主动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定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实现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协调发展。

    (一)对招生及专业设置的反馈学校本科生招生部门根据实验班社会需求及就业状况的反馈,进一步确立了我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及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三个实验班在招生中的优势地位。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独特的六年两阶段的贯通培养模式,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强调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综合性法律人才,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注重培养经济研究与金融务实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5年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数据显示,我校录取分数排名第21位。

    2015年,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级翻译人才,我校新增翻译(法律翻译)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坚实的法学基本理论,不仅掌握翻译技能与交流技巧,更能够胜任法律相关领域的专业性翻译实践活动。为培养通晓西语国家和特定区域规则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改变精通西语的法律人才短缺的现状,我校于2015年9月对法学(西班牙语)实验班进行了校内选拔,组成虚拟班级,执行独特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院根据近年来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从2016年起在全校各学科逐步实施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计划分配方式,优化招生结构,完善学科布局。

    2016年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改变相同专业在不同学院招生的现状。自2017年起,除法律逻辑方向外,法学理论专业只在法学院招收,对于相关学院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给予了削减;二是对生源质量差的学科实施预警机制。今年,对连续三年无人报考的专业削减了指标,对连续三年中有两年无人报考的专业提出了警告,如在下一个招生年度仍出现上述情况,将予以削减指标或停招。

    (二)对人才培养的反馈1.加大学校教育改革力度我校全面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强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建设不断完善。落实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以“数理经济与金融试验班”为基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开办“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该实验班的设立,对我校培养能够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等全球化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学校于2013年起建立了“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平台,该平台着眼于突破既有的学制、学时、学分等制度性限制,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学业修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最终探索建立开放、多维、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灵活、愉悦的学习体验。作为我校现有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延伸,这种模式在全国首创了集网络课程、学分修读、辅学资源、师生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行模式与平台系统。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本科课堂教学建设,丰富学生课程资源,学校于2014年启动了“法大微课”的建设工作。“微课”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但完整的教学活动,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2.加强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学校全面实施暑期“国际小学期”制度,依托学校现有国际教育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跨文化的思想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跨文化的学科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大力提升法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力度。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交流领域、开拓资助渠道,包括国际交流交换培养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资助项目以及高水平研究生公派项目等本科生批量化、常态化的国际交流交换学习正在形成规模。目前学校已拥有或建立的资助渠道有留学基金委资助体系、学校国际交流资助体系。

    学校大力开拓本科生联合培养合作项目。目前已有的项目包括: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3+1+1”项目(面向法学院、商学院)、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合作“3+1”项目等。

    3.完善同步实践教学模式以“同步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我校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培育师资队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同步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通过引进原始案件卷宗副本,创设动态庭审过程的同步观摩体系,建立了国内首创的“即时共享”司法资源汇聚平台,让最优质的司法资源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高校、进入课堂。我校还创建了审判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检察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开创了我国法学人才培养中真实案例教学的先河。我校联合全国公益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公益法律援助卷宗副本阅览室”。此外,我校还建立了“实况庭审录像资料库”和“司法案例卷宗电子阅览室”,供教师课堂调取实况庭审录像使用。

    4.搭建校内外直通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协同融合”式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高校、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的协同育人。“网络犯罪侦查专业共建中心”是国内法学教育中第一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司法机关共同设立的教学平台。我校和北京市法院共建法庭进校园平台,定期挑选典型案件进入校园开庭审理供学生现场观摩。

    在校外,与实践基地实现“协同融合”,实施“双向、互动”式资源共享。在现有200多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中遴选10个高质量、高层次的实习基地,共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联合培养基地”,让一线法律业务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和进入教学环节,建设检察、审判信息系统实训教师,由实践基地向我校定期传送案件数据,让学生在教室内实现司法系统任何一个角色、岗位和办案环节、流程的模拟和实训,模拟法官、检察官去还原、重走每一个案件的实际流程。

    在海外,构建高起点的海外同步实习实践模式和成体系的海外实习实践合作平台体系,让本科生批量化到海外实习。例如我校与美国密歇根州合作,选派学生到密歇根州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和巡回法院实习。再如,我校每年选派本科生到德国联邦议会,在议员办公室进行为期3个月的海外实习。

    5.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每年设立约300个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和学位论文项目,引导研究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

    与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国资委、江西省吉安市委政法委、山东省泰安市委组织部、贵州省安顺市委组织部、青岛中德生态园、浙江高级人民法院等合作,开展博士、硕士生挂职和实践实习锻炼工作。学校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开展“应用型法学博士招录培养改革”项目。

    学校每年开展博士生毕业主题活动或国情专项调查,增强博士研究生的国情认知和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举办“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全国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蓟门纵横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等重要赛事,着力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选派近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赴国外联合培养或者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校积极与国(境)外院校合作,选派研究生参与合作院校举办的短期教育培训或实践项目;通过上述举措,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6.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原则,每三年修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年限、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质量标准和论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强化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强化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主动回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

    7.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学校强调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方法。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前沿创新课程、实践实习课程和学术视野课程共5类大课程群。各专业定期开设新课,定期淘汰无人选的课程。研究生院每年评选研究生精品课程,牵头开设全校通选实务课程。学校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合作,开设《高级法官、检察官司法前沿讲堂》;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北京长安公证处等实务部门合作在我校开设了《审判实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涉外律师实务》和《公证实务》五门法律实务通选课程。此外,各二级培养单位开设相关的专业实务课程数十门。2016年,学校开展首套研究生精品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切实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法大微信 【第20170105期】
    图文来源: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内容编辑:骆红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政法大学 cuplclub.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GMT+8, 2025-5-2 19:54 , Processed in 1.8395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