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设为首页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官方微信
    友久设计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wwwu179com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专业discuz模板开发尽在 “友久设计”
  • 中国政法大学BBS-法大律师楼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采访系列——曾木:超然淡定,聚散随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1 09:2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人物采访系列为新闻采访学徐亚萍老师的作业,严禁其他人以任何方式copy。请尊重同学们的劳动成果(づ ̄3 ̄)づ╭❤~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曾木:超然淡定,聚散随缘
                                 文\凌彤
    曾木,中国政法大学2010级学生。生于沂蒙老区里,长在朐山弥水间。幼承庭训,多受熏陶,继忠厚之家训,传诗书之学风。既知田垄之麦藪稻黍稷;亦知笔墨之焦干浓淡湿。脚踏广袤之田野,眼放朗朗之乾坤。北京学府云集,也曾长途蹭课清华北大;幽燕古迹纷繁,也曾徒步跋涉山寺古刹。学业双修经济与法,兴趣广涉琴棋书画。四年连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年连任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创新论坛评委,三年连受榜样法大授奖表彰。大学期间,获得国家级武术比赛名次多项,完成国家级创新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书画展览工作一次。现于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习。



    1阳光下的优雅  (光明新闻院 凌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一只脚已经踏入社会,一只脚尚在法大园中,在毗邻什刹海的一栋老房子里,曾木身着麻布衣,手捉提斗笔,在书案的宣纸上泼墨挥毫。房间并不大,布局却讲究。顺着干净的木地板望去,是一幅中堂,“室雅人和”四个字墨色丰富、笔力圆融,显得颇有意趣。中堂下的左墙边,有株万寿竹,竹叶下是架凤式的古琴;右边窗台上,有一排参差错落的书,走近仔细瞧,《正义论》《国富论》《美学散步》大都是法律、经济和艺术类的经典著作。踏上阳台,日暖风和,凭栏远眺,可见后海一角。“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回到屋里,一张书案显得尤为宽阔,笔墨纸砚各守其位,碑帖图谱一应俱全。半床书、一桌笔墨,三三两两的小茶杯,剩下的空地儿刚好放下两个圆圆的蒲团。新友故交此间聚,早茶陈酿长促膝,想来也是一桩雅事。
    曾木涉猎广泛,总是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或是起笔挥洒一幅水墨的文人,或是执扇打一路太极的武者,或是戏台上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员,或是舞文弄墨的诗人。这些兴趣爱好的养成,或是得益于他的成长环境。沂蒙山脚下的临朐县城,周围群山环绕,内部平坦开阔。虽说是个贫困的山城,但却钟灵毓秀,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临朐自西汉置县迄今2000余年,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等美誉。
    “没有玩具玩可以有墨汁玩,没有电视看可以有字帖看嘛”,曾木的父辈,祖父辈,都善于书画。自幼耳濡目染,继忠厚之家训,传诗书之学风。小学不到,就已经在外祖父的指点下习字装裱。后来机缘巧合,看了电影《笔中情》,对里面的一句台词记忆深刻:“剑和书法都是相通的。”始下决心习武,武警退役的父亲就是他的武术启蒙老师。到了大学,在校团委和社联的支持下,他和武术协会一起发起公益太极班,除了教授技法,谈武论道,还会探讨文学、书画、棋艺,乃至经济学、法学的知识,可谓天南海北,无所不包。
    “有一次幽兰雅韵京剧团来学校演出,中间还有教学互动的环节,让观众现场学戏。大家都不上台,我心想不能冷了场啊,大家不下地狱,那我来。反正从来脸皮厚。没想到首都高校京剧联盟的书记坐在台下。我下来之后,他就邀请我加入联盟,带着大家伙学戏娱乐,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其实我唱戏很是不准,有个朋友还调侃我,唱什么都是一串do。”他笑着说。“学这些神马也不为,喜欢而已嘛。”他认为从古至今凡有所作为之人,大家也好政客也罢,必有某一方面的底蕴。人文素养就是一种综合的底蕴,可以涵盖文化底蕴、艺术气韵和哲学思辨,然而最能培育人文素养的便是中国自古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属性和认知水平。
    平素没有客人来访,曾木还会在家里弹弹古琴,写写诗词。也许是感于中而发乎外,也许是情感丰富细腻,也许是天资聪颖勤于练笔,于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曾木经常写诗抒情。他的作品既有磅礴大气之骨,又有深沉婉约之韵。一次元宵节,他和朋友登泰山,回首见松石耀霞,飞瀑凝练。便赋五言绝句一首:“悬川凝素练,万仞写黄昏。轻嗅南来风,风催齐鲁春。”大四毕业季的离歌尚在耳畔,重阳少一人的感慨又上心田,甲午重阳,“少年同窗,或在沂蒙家乡,或在北上广,或隔西洋两茫茫”,他即兴赋诗一首:“故友半载无来信,新叶三秋已入根。停笔久研浓墨满,举头长啸泪沾襟。”就在采访的前几天,学校组织优秀毕业生党员参观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他有感而发,填词一首满江红“肉丘坟头,一番过,几番潸然。想当年,英豪少男,气壮幽燕。千军踟蹰蟠龙地,万马逡巡卧虎山。血流干,七勇震铁关,碑犹残。  东海畔,倭寇蹿。海棠图,何时善。览遗踪,胜读黑红谗言。几度西风吹世换,千年往事对愁眠。问关山,白日照青天,几经年。”



    2戏里戏外。小生和文丑,最精彩的还是生活。(光明新闻院 凌彤)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平日里,曾木是个幽默的人,从不给人以压迫感,甚至略带痞气。以前留着山羊胡子,后来剃了胡子,身边的朋友都很惊讶。他大笑着说:“以前还有个你们都没有的特长——胡子特长。现在倒好,没啦。”第一次,学校排《哈姆雷特》客串了一把掘墓人,演出结束,为了“从墓里出来”,剃掉。第二次,知行台湾转了一圈宝岛,为了“两岸一家填平海峡”,剃掉。好些师长亲朋好友同学的,问为什么留,问为什么有黑的红的金的,问为什么不剃,“其实吧,真没原因——长得快,懒得管,难看好看我又看不见,红的金的颜色可能是营养不良吧。”后来,建议剃的多了,偏偏不剃,从小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狗屁理论听起来貌似有些道理: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有胡子而减少对你的喜欢;不在乎你的人,也不会因为没胡子而增加对你的关注。无关风月,只为真心。”颇有一种庄子“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的精神。
    他身边的朋友说:“和他在一起,就有一种天塌不下来的感觉。他好像运气特别好,走到哪都有神仙帮助。”其实不是神仙帮助,很多看似随性的安排,其实他早就未雨而绸缪了。“不论事情有多么复杂,他都能理出头绪。”他的同事说。
    现在的曾木除了实习工作,还有诸多兼职,在清华大学教书法、在望洲书院做助教。“应该多为社会做点什么”,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喜欢道家潇洒自在,但人总归要回到儒家”。说起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的发展,他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共同努力。以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学之前先问多大“用处”,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其实一种强烈自卑的体现,是民族自信心不足的体现。历史的归历史,当下的归当下,他希望,我们可以用纯澈的心灵来关怀历史,去发现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真善美。



    3组图一
    左上:20121209,法渊阁一层,纪念22个犯二的岁月。(校记者团 余毅)
    右上:20140814,国贸商圈,等待知行台湾公益行-海峡两岸新闻发布会。(新华社 王威)右中:20120814,北京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领奖处,举重若轻。(长白山记者 李琳琳)
    最下:20130305,拓荒牛前,与纪子潇的偶遇。(光明新闻院 纪子潇)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提起现在的生活状态,曾木用“恬淡随缘”来形容。而这种生活状态的形成,则是受到少年时候读过的一本书的影响。他说:“以前也有人问过,究竟是什么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大学期间,也和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所谓影响最大,其实是感觉最小的潜移默化。真正的影响,具体而微的东西是说不出来的,甚至说如果没有人问起、没有刻意回想,你都不清楚究竟是哪件事、哪个人或者哪句话,最终促成了现在的人生状态。仔细回想,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事物,其中有初中的一本枕边书——《Good Life in Good Mindset》。这本书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串联而成,通过故事,自觉不自觉地就入戏了,让人很容易地跟follow书中的角色和书中的Good Mindset。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大的事我基本都能不急不躁、平静对待。刚巧这也符合我们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学业上的滚滚负担,生活中的无尽琐事,往往可能成为压倒内心自我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在曾木却乐天得很,“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我是浅尝辄乐——浅尝辄止,知止而后有定,定静安虑得,有所得为何不乐?哈哈。”尽管会有不尽人意之处,生活依然可以怡然自乐。
    大多数人在刚刚踏入社会时难免觉得不适应,毕竟习惯了校园生活,换了环境总要适应一段时间,然而曾木却很快适应了社会工作。对于这种迅速地适应,他戏言自己“人如其名”比较“木讷”,不觉得校园学习和社会工作有什么不同。其实,这得益于他丰富的社交经验。中学时期,他就破格晋升学生会主席,策划参与过一系列大型的学生活动,历练颇多。来到大学,他不愿参与校内社团行政工作,却机缘巧合地经历了一些很有含金量的活动。2010年入校以来,他协同武术协会和各个年级的武术爱好者组成法大武术参赛队,多次参加省部级国家级武术比赛,多次获得个人名次,曾为法大赢得团体第七,是截止当时的法大在同类比赛中的历史最好名次;2011年,他参与山东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担任山东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委员会驻北京办事处秘书长助理一职,与团队一起完成了名人名家书画征集活动,并于国庆期间在国家博物馆开办画展。他负责联系全国以及海外的书画大师及政界、商界、文艺界有影响力的名人名士,有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书法家欧阳中石、国学大师饶宗颐、台湾书画家刘炳南等;2012年他组织“走进沂蒙老区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团队,推广普及太极健身套路,并见证了全民运动会县市级太极拳比赛的成功举办,颇受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的好评;2013年他发起团队,成功申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深入京晋鲁实地调研,并顺利结项;2014年春,他在中国青年报社实习,所在对外合作部的团队与中国海油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中海油共同运营“蔚蓝力量关爱海洋”全国青年微公益项目征集活动。2014年暑期,由公益团队SOZOTEAM和台湾中华航空赞助的跨越海峡大型学生公益活动,吸引2000多名大陆大学生报名。经过2轮筛选及1次步行考验,最后选出15人参加这项活动,其中就有曾木。
    他总是以“超然淡定,聚散随缘”的态度来处理各种事务,却能游刃有余于各种场合。因此也获得了各种荣誉。对待肩上的荣誉,他不求不拒,“炼生活就是练太极嘛,顺水推舟,迎来送往”。这常常给人一种入世出世两不误的感觉。他游走于多个社团,武术协会,正大琴社,汉服社,传统文化学社,美术协会,宜字林等社团都有他的身影。如需他或当个主持,或出个节目,或想个点子,他都义不容辞且尽心尽力,只是他从不参与行政工作,从不担任什么职位。或许职位对他来讲都是一种枷锁,枷锁太多总会限制了一颗飞翔的心,会打扰了那片平和的心境和恬淡的自由。



    4组图二
    大学四年,
    堂堂正正,却从来不务正业——
    在山沟中支教(左一),
    在礼堂里演话剧(左二),
    在众目睽睽的运动会开幕式上耍太极(左三),
    四年的不务正业,
    混到了连续三年的获榜样法大表彰(右二),
    这个看脸的时代,不但要颜值高、而且要运气好。
    运气如此之好——
    懵懵懂懂,混了个中国武术五段,当选了北京武术理事(右一),
    迷迷糊糊,没参加过学校社团,被评为了十大社团人物(右三),
    风风火火,赶上了法大甲子校庆,去跑了个第三棒火炬手(中下)。
    四年四度军都春,今年还是法大人。
    昌平你好,法大再见。
    ———————我是萌萌的分割线——————

    每一篇人物采访的背后都有精心的准备↓↓↓

    记者手记:我与曾木二三事
    为何采访曾木
    老     老师的作业布置下来——人物专访。当时就想到了曾木,一个很特别的人。
    在     或许因为胡子,或许因为他常常赠书,有小伙伴儿管他叫“曾叔”。在很多法大同学的眼里,他是“男神”,头上有光环,脚下踏祥云。四年连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年连任“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创新论坛评委”,三年连续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受“榜样法大”授奖表彰;学习娱乐两不误,当选过“十大社团人物”的他有各种丰富的校内和校外经历,在各个领域里都曾留下了多彩的身影。然而,这并不是我想采访他的根本原因。
    我     我和曾木,认识不足一年。初次相识,是在法大琴房。那时候刚刚进入法大的我参加了曲艺团,在琴房吊嗓唱戏;曾木是大五师兄,刚巧有空来琴房看看。当时见面,并没有很多交流,后来听曲艺团的老人们介绍师兄的事迹,只觉得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后来机缘巧合,偶遇在食堂的饭桌上,从校园学习聊到成长意义,从法学文学聊到艺术中的书法用笔和篆刻布局,从专业和兴趣之平衡聊到“道”和“术”之境地,从《南渡北归》的书中历史聊到海峡两岸的政治时事。这次晚餐明显营养过盛,以至于消化了好几个月也没能全部吸收这次交流的全部。不过倒是发现除了戏曲,我们共同的爱好还有很多,譬如读书弹琴吟诗作对,譬如胡吃海喝东奔西走。
    在    在聚光灯下看人,明亮但总是不那么细致清晰。对一个人最好的认识,就是把他由“神”降格为“人”,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立体人丰富的若干面。于是乎,在认识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也曾一起游走北京的各种书店,长途跋涉蹭课北大清华,也曾吃喝玩乐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掏光各自的钱袋;也曾二人同台演出,唱过琴歌、唱过京戏;也曾独自坐在台下,看他讲课、看他表演。
    之    之后慢慢地发现,他真的是很多面,不仅仅是才艺很多面,处理各种事情都有很多面,并且游刃有余于各种角色的转换。有时候他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代表”;有时候他是谆谆善诱善解人意的“师兄”;有时候他是善于统筹有条不紊的“庙堂客”:有时候他是活泼幽默随性洒脱的“东山人”……他可以像灵魂导师那样帮你分析给你指路,也可以放下姿态像一个学生那样欣赏你的优点学习你的长处,是谓“亦师亦友”。当我发现了他身上这些不同的角色并问他的时候,他会嘿嘿一笑,说:“论演员的自我修养。”
    记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喜剧演员上台时给无数人带来欢乐,下了台却是抑郁症患者。有很多在台上无比耀眼的人,下了舞台,就毫无生气。但曾木不是这样,他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是一个热情如火的人,一个救场高手。当你不小心陷入一个氛围死气沉沉,环境乏善可陈的时候,他的出现绝对会带来一丝生气,他爱说话,会讲话,可以调动所有人的神经,使这局面迅速暖和起来,每个人都自得其乐。但你仍能感觉得到,他内心是很中正平和的人。他会做事,却不急功近利。当一起做事的人,同行的人急躁的时候,他会不慌不忙,会笑着说:“好人一生平安”。而实际上一切节奏确实都在他掌控之中,很少遇到障碍。很好地反映了吸引力法则,好的心态与好的运气相互吸引。
    大    大概我最不能欣赏容忍的是他读书的态度,我一向是主张读书要精选,阅读须认真的人,他倒是广博,什么书都看两眼,“一眼看封面,两眼看目录”,不求甚解。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所以虽然此处不统一,也无妨交流。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使用他的读书方法获取的经验与知识,可以更多地可以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    他常说: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三种不同的境界。这么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值得学习,也值得一访。
    接受采访的曾木
    虽    虽然是朋友,但是采访起来并不轻松。首先是时间不好约,一个已经工作的人,只能约在周末,而周末的曾木要比工作时还忙。其次是访谈不容易抓住重点,聊着聊着就变成我俩的私人对话,天南海北扯远了回不来。商量之下,决定花一天时间“跟踪采访”,那天比较特殊,他在首师大和袁腾飞同台演出京剧《锁麟囊》。
    那   那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曾木的家,看了房间的布置,聊了近期的生活,和他一起吃了早饭,之后一起去望洲书院上课。他是书法研修的助教,我是下面旁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为人师表的耐心与细致。书法课结束,一起吃午饭,饭桌上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问他的家庭情况,幼年生活,大学事迹,他都详细地讲述,仿佛是口述回忆录。
    吃    吃过午饭,马不停蹄地赶去首师大化妆准备唱戏,还有幸结识了著名的袁腾飞老师。此时的他,真正是一个“演员”,幕后认真校准每一句台词,反复揣摩如何念白,请教老师谦虚谨慎,台上曾木惟妙惟肖,把老傧相演的活色生香,自然洒脱落落大方,全程忙中有序而处变不惊。
    散    散戏后又是回归生活本态,悠然自得,慢慢地在回家的路上对我讲述着他的学习收获和生活经历。我问他累不累,他俏皮地反问:“你说累不累?装谁不会。累——然并卵”。一天的采访也就愉快地结束了。
    校对稿件的曾木
    文   文章写完,发给曾木。他很认真地看了稿子,修改了病句、错别字甚至是标点符号;而且补充了一些材料,很温和地表达他的建议同时尊重我的想法。
    在   文章的开头部分,我们有着很大地分歧,他就循序渐进地帮我条分缕析,在几次讨论之下,我们终于达成了一致,各自保留部分建议。几次交流之后,我又在这个过程中对采访对象有了新的发现——大事认真,小事放松,适可而止,善于沟通。
       这样一种“超然淡定,聚散随缘”的心境,是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政法大学 cuplclub.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GMT+8, 2025-11-4 19:06 , Processed in 0.3424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