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设为首页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官方微信
    友久设计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wwwu179com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专业discuz模板开发尽在 “友久设计”
  • 中国政法大学BBS-法大律师楼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共青团工作联盟在我校成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20 15: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立仪式)
    6月25日9时许,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共青团工作联盟成立仪式于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逸夫楼4040会议室正式举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保国,共青团中央大学处副处长郭亮出席活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南开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共18所高校和高校法学院的团委代表参加了仪式。全国人大机关团委、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团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团委、公安部直属机关团工委作为特邀成员单位参与活动。仪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璐主持。
    仪式第一项议程,由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共同签署了《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共青团工作联盟章程》。随后,由联盟第一届轮值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黄瑞宇介绍联盟工作计划。计划涵盖了各地各校团组织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十一个方面:一、成立政法青年智库;二、成立全国普法宣讲团;三、联合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项目;四、打造全民“12·4”全国普法宣传长跑日等系列活动;五、建设新媒体,联合开展线上普法宣传工作;六、举办全国青年法治文化类研讨会、辩论赛、模拟法庭等;七、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八、着重开展西部等地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九、搭建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学生组织交流平台;十、组织司法实务部门进高校活动;十一、发起暑期社会实践“换房联盟”活动。
    常保国指出,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其核心正是法律治理。他介绍了我国法律立案数量、法律工作者人数等司法现状,他说:“我国每年刑事立案大概550万起,行政立案大概是1100万起,最后总共进入诉讼程序的就有1100万起。而我国只有800万左右法律队伍,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只有90余万人,其中包括19万法官、15万检察官、29万律师、10万人民陪审员及24万司法辅助人员。此外,法律服务方面仅有500万人左右,受过正规或半正规法律教育的仅仅有60万。可见,我国现有的法律资源与法治建设的需求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此外,常保国为联盟的长期工作规划提出了若干建议。一是联盟应加强组织协调,科学设计合作与分工;二是需要充分联络、整合社会涉法资源,如高校学者、司法实务人员等;三是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借助现代新媒体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四是建立联盟的工作基金,做好长远规划;五是建立有关法制教育的多功能网络平台或网站;六是创办属于联盟的学术刊物。
    李骥通过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四个全面”的内涵与逻辑关系进行解读,阐释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成立联盟是顺势而为,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探索。他说:“‘中国梦’提出了未来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即是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的要求,‘四个全面’战略正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就联盟的工作计划,李骥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并提出建议。首先是政法青年智库,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法治建设并团结凝聚青年教师,通过联盟平台开展法治建设的专项课题调查研究。其次,全国普法宣讲团可以借助大学的资源在各级中小学进行法治文化宣传,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关于联盟举办全国性的青年法治文化类辩论赛、研讨会,可以将其作为联盟的品牌项目,并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在仪式交流环节结束后,李骥为联盟暑期“青年法治信仰现状调研”项目团队授旗,常保国为调研项目指导教师、我校社会学院毕向阳颁发聘书。



    (授旗仪式)
    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共青团工作联盟是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指导下的,以全国政法类高校和高校法学院(系)为主体,资源发起组织,非营利性质的民间联谊组织。联盟以“整合政法类院校团学组织资源,联络全国法学界青年学者,引领大学生倡导和践行国家依法治国理念,助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为宗旨,并遵循开放、自愿、协商、引领、服务、凝聚、互利的理念。
    (编辑/陈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政法大学 cuplclub.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GMT+8, 2025-5-2 18:57 , Processed in 1.8225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